(1)检查前嘱病人排空粪便,或用开塞露,一般不需灌肠。
(2)常用膝胸位,用膝胸位时肠腔膨大,利于乙状结肠镜检查;而截石位时,因子宫、膀胱及肠神等压迫直肠、乙状结肠,使管腔变小,进镜较困难。
(3)整个镜管和镜芯涂以润滑剂,术前用左手拇指、示指分开肛缘皮肤,左前臂靠在病人臀部,这可控制镜子前进,也是防止病人突然活动的一个安全措施。
(4)先将肠镜的**朝脐孔方向缓慢插人约5cm,然后以左右旋转动作逐渐进入直肠。进入直肠后取出镜芯,接目镜及灯源,在直视下将镜管改向骶部深入。
(5)当镜管进入8cm后改以水平方向缓慢推进。
在6~13cm处,一般可见到3个半月形直肠瓣,上下2个在左侧,中间1个在右侧。但有时也有变异,正常直肠瓣游离缘尖锐,有炎症时则游离缘增厚变钝。
(6)当肠镜进入15cm处,可见直肠变窄及较多的黏膜皱褶,此即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此处肠镜较难推进,应在直视下小心进行,绝不能强行盲目推入。
(7)若肠镜进入黏膜皱壁内,看不清肠腔,可将肠镜退回数厘米,看清肠腔后再继续伸入。
当肠镜进入乙状结肠后,有人主张适当注入空气,使肠腔扩张便于进镜。当肠镜进入乙状结肠下部时,病人常感下腹部不适或微痛。
(8)肠镜全部插入后,可缓慢向外退出,边退边观察。
为了观察全貌,检查者必须朝左、右、上、下方向旋转镜头,才能看清肠腔内壁。
由于进镜时,在5cm内镜筒还带镜芯,未能在直视下检查此段肠腔,因此退镜时要注意观察此段肠腔。
(9)在观察时,要注意黏膜色泽、充血程度、有无出血点、溃疡脓性分泌物、息肉、结节、肿块等。
正常黏膜光滑平整,呈淡粉红色,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有炎症时黏膜充血、水肿、粗糙、血管缘不清、易出血,如见可疑病变,可用活体组织钳夹起数小块组织送病理检查。
钳起**在溃疡或肿块的边缘,不宜钳起一些坏死组织或脓苔。钳起后创面若有出血,可用棉球蘸肾腺液、止血粉按压数分钟,在门诊做活检后应观察1小时,再进行直肠指检,如无出血方可离开。
阅读全文 >
标签:乙状结肠镜,硬管,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