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问答>火神派谈《伤寒论·少阴篇》学习体会

火神派谈《伤寒论·少阴篇》学习体会

2023-07-21 00:44:07 编辑:join 浏览量:638

火神派谈《伤寒论·少阴篇》学习体会

作者;昆明市中医院 吴荣祖 主任医师

大家好!刚刚我在下面有人问我对黄连类方的研究,我也跟黄煌老师讨论了,我觉得全国各地对伤寒经方的研究众多,从地域上看,北方的川恒派更多地从三阳证里面论述,我觉得特别精、特别细,到西南、尤其是云南经方派的理论,多从三阴证来研究,所以就带出了扶阳学派,特别是重用附子,李可被称为附子先生或被称为火神派,那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主要是我学习《伤寒论?

少阴篇》的一些体会,给大家说说对火神派(附子派、扶阳派)的来源,我们把它搞清楚后,你就会觉得用附子其实并不神秘,它有根有据、来源又是什么?

无论是吴佩衡先生、李可先生,他们都是经方大师,所以说吴佩衡先生写了一本书《十大主证》就把《伤寒论》里面的十大药物,其中包括黄连作为研究的对象。

今天我想把扶阳的脉路,联系到《伤寒论》里面去好好的思考。因为今天我不是给大家讲具体的用方,例如附子用量多少,为什么100g、200g等在扶阳论坛上所讨论的在剂量上讲究,固然剂量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理。

把理讲通了,剂量跟随患者体质调理,很有发挥的余地,所以附子有人用五钱处理小病,有的老师用附子200g、300g处理大病,所以今天的讲座就不再过多地在剂量上作过多的研究,结合我之前在三阴理论上的一些说法,那么今天我们就讲理。

《伤寒论少阴病》与扶阳派有什么的关系,大家也跟我想想,要不跟李老学学,我觉得还是要学习根,把根搞清楚了,你就是张附子、王附子了。下面我们开始。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伤寒论?少阴篇》我的学习体会,这也提及读经典、做临床的问题。

一起来介绍,我这个课打算从七个方面来讲解,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尽量地完成。

第一个是《内经》六经气化、标本中气与《伤寒论》的关系;

第二个是少阴经主气及传变规律;

第三个是六经开合枢;

第四个是人体阳气的易损性和少阴寒化证;

第五个是临证三阴寒化证之救治首重少阴;在重的病里面,三阴寒化证是要重点抓住的;

第六个是病案举隅;

第七个是读经典、做临床第一人—东汉·张仲景。

先说说,本课件中所收受录之《伤寒论》条文均引自“明,赵开美校制的宋本《伤寒论》”。

因为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钱超尘老师就讲述了各种版本的不同。

一、从气化的角度:《内经》六经气化、标本中气与《伤寒论》的关系;

我祖父非常重视气化的研究,可能有些条文我们大家一起来复习复习,可能有一些内容我不会再详讲,请大家回去再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提供自己的知识。

六经主气以及标本关系,我准备分几点论说:

第一点是六经气化与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大家知道,我们中医很强调天人相应。中医的研究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视野特别的宽广,它不单纯从人体局部的研究,而是把人放到整体、天地间去研究,这是是中医最重要的部分。要把中医学好,不能丢弃这个,仲景也是这样研究的。所以我们在这里要采取天地人三才研究,我把它称为“天地人三才立体思维”。

学中医就要有这种“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纵观人事,然后进行取象比类,以类万物之情。”这就像刚才老师举例,人若出现口吐白沫、胃脘部嘈杂,可用了桂附理中汤,效果好了,为什么?这挺有意思,还有现在的全息理论,其实是讲对自然之象的研究、整体的研究,这对我们有所启示。

那么从中医的整体观和天人合一观,我们可以从《易经》里面的一段话,:“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观之事,与地之宜,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就说我们中医,我第一次到法国去,在想会不会跟法国人长得不同?他们皮肤白白的、鼻子高高的、唇厚厚的,会不会是阴虚阳燥?结果到法国一看,完全是跟想法相反。我看的病人,其中58%我都用附子,而且效果不错,法国病人还来昆明找我看病,而且挂号费还挺贵的。所以说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在《易经》时便开始提倡,就开始用这种方法学来研究医学。

我们的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里面《素问?保命全行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是开篇就强调这个,《素问·气交变大论》:“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你学习中医,研究中医,不要把人孤立地考虑,更不要把人像庖丁解牛一样一块一块的去研究,西医把人从系统、器官、细胞、分子、基因等分层,我们丢的是什么?有的人看病、摸脉、看舌等,在病房里真的能做到这些吗?

更多医生看的是化验单、影像学检查的报告单,摸脉时看表数心率,对病人整个四诊的资料丢失的很多,而且就是这些西医的模式、结果来指导我们用药,我们用药的指导是《神农本草经》的药学思想甚至是现代的药效学结果,比如,板蓝根有什么作用,蒲公英可以解决什么,体外实验可以干什么。

最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年轻的中医回本来看中医的望闻问切、天人相应、二十四节气,就很少。

我小孩他们科,有一次写病例的时候,都要写明节气,他想不起节气,别人答是情人节,而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完全抛到脑后了,而想到西方情人节。这是讲一个笑话。

然《内经》讲主气,是从《素问·六微旨大论》有言,是研究天的,但是跟人结合,正如前面说的“上如天地,必验于人”上面的讲义都有《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今天的主题在少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为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自然界的变化,带来了复杂的、多元地气候变化。结合人体来说,本身的六气变化带来了自身疾病的内外、表里、脏腑、经络的不同变化。

我看目前研究气化的内容也不是太多,那么我今天就抛砖引玉,你们在座年轻的以后可以从伤寒气化这方面研究。

那么我们来说说少阴。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首先我解释一下,少阴是阴经,少阴的标是阴、本是热,中见太阳表明着少阴、太阳相表里。又如“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厥阴是阴经、是风气为本,所以标本异气。但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说了,请大家回去再看看相关理论知识。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少阴经是水火关系,水火极至,以阳热为本是少阴经生理功能的反映。

首先,手少阴心经是以心阳为主,心火当令,心为阳中之太阳;足少阴肾经是水,肾主水,肾有命门,肾阳要蒸腾、气化,通过三焦把整个气机通畅,阳根在下、蒸化水气;正如“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少阴经需要火热来蒸腾、升发其气,“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人活一口气”阳热之气的产生就是靠心神的功能,或者说水火的既济,这是《内经》、《伤寒论》所强调的。

那么,第二探究六经传变的基本规律;

《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而化也。

(生理病理的变化)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治之,有取标而得之,有取中气而治之。

(从不同方面调整病人)故曰:知标本者,用之不殆(标本不知,会有两种不同结果)不知是者,不足于言诊,足以乱经。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大而小,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本,易而无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之胜负,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天下即我们的地球,一切万物都有规律,圆运动就在此《内经》中的标本变化等)。

现在我在扶阳论坛上浏览,他们提议最好某个病对应某个方,简缩到某个药,这个思想不太好,其实这与我们国家提到的专病、专科的方药也差不多,这会使我们中医的适用固定化、简单化,中医是一个实用医学,在这背后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持。

再说说伤寒大家灼见(气化学说注解派)。

清·陈修圆:“六经标本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虽然他是大家,他也这样说了。

再有清·张隐庵:“言标本之道,虽为要约,而其用则广博,虽为微小,而其用则弘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者,惟知标本故也。”

他也提到。

再有清黄元御:“内外感伤,百变无穷,溯本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这些大家都提倡标本,用三才说、天地合一等学说指导我们伤寒的学习。

第二个少阴主气及传变规律;

说说它对我们学习伤寒的指导。

《内经》曰“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何谓少阴以热气治之,治之即治理与统摄,生理主导功能。如果一个生理健康的人,这种功能是有的。

“中见”何谓之?中见者,互为表理,即少阴之表为太阳,太阳之里为少阴,阳经主表,阴经主里。

我记得我祖父给我说过,少阴与太阳的关系就是手掌背和手心的问题。

太阳为表,少阴为里,其实是反转的变化,在学伤寒,或者以伤寒理论指导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特别好掌握。大家知道,太阳主表,是病的初期;少阴是病的中后期,下面还会具体讲,所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把住太阳关、必须重视少阴经,这就是说,花了这么多时间研究,能够把住太阳经,再对少阴经研究,那么对六经的传变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来处理、思考。

含意(释):人体少阴心肾,其正常生理功能的维系,全靠阳热之气为主导;与之表里太阳寒水之府之气化功能,溲溺的排泄,离不开阳热之气的蒸腾气化,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另从手太阳小肠受盛化物亦靠心阳之支持助力。

西医的小肠是靠小肠吸收养分,我们中医的分清别浊的功能的发挥靠的是小肠,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

那么,我们进一步看少阴病变的一般传变规律,伤寒条文从281-325条,共计44条,就说了外邪入少阴经,少阴“从本化标”,有三条路径,只要搞明白了,就能把少阴病的诊治掌握在手中。

你看,“从标阴化”,是阳热受损,病从寒化,阴盛阳衰;“从本热化”,是火胜水负,热化伤阴,阴虚火旺;“从中见化”就是表里两感,大家知道,在《内经》里面,表里两感,是比较为重的病。那么,可从这三个标本转化来学习少阴病,也可以通过这个学习六经病。

“从标阴寒化”,按《内经》所说,治以寒者热之,法为扶阳抑阴,方用四逆汤辈,《伤寒》里面一共有16条原文;

“从本热化”,按《内经》所说,治以热者寒之,法为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伤寒》里面条文第303条有提及,这是虚证,还有实证,治以实者泻之,攻下里结,方用少阴三急下证之承气汤,《伤寒》里面条文320、321、322提及;至于从中见化呢,治以温经解表,扶正除邪,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

那么,除了从少阴主证、主线来把握,还要掌握少阴类证及兼证。

类证、兼证包括下利脓血的桃花汤证、吐利烦躁证的吴茱萸汤证、气逆晕厥的四逆汤证以及咽痛证的四个方证,这些是主线变化里面支线的适应证。

还有少阴预后转归证那是从伤寒条文共14条。

到了少阴病,仲景描述的主要是保护阳气、固阳为主,大家都知道下利清谷、下利呕吐等是急危重证,所以他提出肢温阳回则生、肢厥阳脱则亡。所以这里面,又有14条条文说明。

那么主线、主证也是重要的,要懂得少阴篇中的方药,包括四逆辈、麻黄附子细辛汤、黄连阿胶汤、少阴三急下之承气汤,吴鞠通在他的《温病条辨》中演化出一个加减承气汤,这是更为复杂的温病、热病变化过程。

第三个六经开合枢;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这里面有一个阳枢、阴枢的问题;我们说阳枢是阴阳表里之枢(表里出入),阴枢是阴阳胜负之枢(阳回则生,阴胜则死)。

那什么是枢,过去的门,门缝处有一个枢、臼,门才能开合,这就是枢,包括现代的门,也有一个枢来支配旋转的,所以门的枢是很重要的,我们的三阴三阳开合一样是很重要的。

故曰:少阴阳气的存亡是患者生死寿夭之枢机,可以说阴枢是正邪胜负生死之枢。从伤寒六经脏腑来看,我觉得少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少阴的问题上,我们有那么一段话,可供大家考虑。我们经常在外面讲少阴病,少阴是心肾之主,而心阳肾阳是维持生命极端作用的活主。

所以按照我们扶阳的观点,不能只治热病,“存得一分阳气、便又一分生机”,我们在看中医治疗、抢救急症的时候,人参、附子常用到,就像病房里的参附汤、古书里的四逆汤,还有大益回阳饮,其实这些都是补益心肾的药物,所以固阳气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学习少阴病而体会到阳气的重要性。

我想,咱们中国,现在引起人们重视的扶阳学派,包括海外一些感兴趣的学者,我觉得与“学习伤寒论、重视少阴病”的这一块关系较大,所以说“三阴三阳,首法少阴”这是重要的。

那么在这个问题,我们进一步讨论,在六经上,我用这个图表来反映:

三阳经

太阳(开)

阳明(合)

少阳(枢)

三阴经

太阴(开)

少阴(合)

厥阴(枢)

这里所说的开合枢是很重要的,我这里有一个体会,首先我把前辈的观点跟大家说说。

现代的附子先生——吴佩衡先生云:“把好太阳关,重视少阴病。”

;注释《内经》的马莳说:“非枢则无所立。”这是说没有枢,门就敞开着,外水就哗哗而进,如果我们国门倒了,外国帝王主义之八国联军就攻打我国;吴崑:“少阴若精气充满,则脾得其禀而能开,肝得其助而能合,故少阴之气主枢。”

肝脾,太阴脾经、厥阴肝经都是阴经;尤在泾:“夫少阴者,三阴也,阳于是乎入,阴于是乎出,故虽太阴、厥阴同为阴脏,而其为病实为少阴为然。”

如果大家读过吴佩衡的医案,就会发现三阴证的麻疹、肺炎等等,均用四逆汤加肉桂,别的药很少加入,就能把厥证、厥逆之证挽救过来。

那么,从这两个方面理解,不管李老搞三阳、三阴,都应该重视少阴。这里我引用《伤寒论》第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辩证厥阴病时,也有两条,第353条曰:“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第370条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这里讲都是太阴、厥阴病中少阴的根基作用。

所以,再看少阴病,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的主题词为脉细沉、但欲寐,只要出现脉沉、欲寐,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阳病一样重视枢机,如柴胡证以“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以《伤寒论》柴胡证的沿用很多、演化亦很多。

为什么?

主要是因为枢机,所以学习《伤寒论》出现了柴胡派,柴胡的应用使人回味无穷,四逆汤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大夫喜欢用,是因为是疾病转机的一个重要的砝码!

所以研究《伤寒论》复杂,只说太阳病就有上中下三焦,故要把握关键。

所以我觉得用开合枢、标本从化论等这个理论来研究伤寒是可行的,众所周知,学习伤寒,各家学说、莫衷一是;各说各有理,学者如堕云里雾里,然后觉得高不可攀;学到四逆汤、逍遥散等都会觉得神乎奇;所以说经方这个东西怎么把握、怎么学好,为什么自古经方派学者少、成器的人也少,我觉得大国若保证圆,就要从气化着手。

当然,有许多同学、青年医生,对伤寒读得很深,但读内经也有一读而过,也有可能没有读到,这里我建议,要好好学,下点苦功夫。

第四个是少阴病既然这么重要,在临床上少阴的适应症是什么呢?或者转换成少阴来缓解疾病,这又叫医疗市场或者说患者人群。

首先说说自然,自然的春夏秋冬是什么的规律呢?太阳的日的年周期如此,我们居住的北半球、我们的春夏秋冬是太阳的直射与斜射的变化而出现的,这在乎太阳的远与近、关系着直射与斜射来决定春夏秋冬,这是太阳的年周期决定着生长收藏。那么,结合到人呢?

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生理上的“生长壮老已”就是阳气的增长衰减的。故《内经》上有一句话很典型“年四十则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我是这样体会着;可能你没到四十,但你可看看你周围的父亲、家人、亲人;到了四十,人的动作会减慢,为什么有的小伙子为体育运动员到29岁就退下来呢?这是因为动的能力降低了、阳气衰;为什么小孩会坐立不安、多动症?因为他们正在生长的时候,所以是动为主,但饿得也快、消化代谢得也快。

随着四十以后、人到中年以后动作就缓慢了呢?

人们会想是做学问做多了,其实并不是这个,而是阳气逐渐降。

“阳主动、阴主静”,阴气就相对地浮,阴阳在人的生长领域里面,绝对是阴在往上长,到最后就是已,也就是死,就是一具尸体、冷冰冰的、什么都不能动了。

所以说自然界是靠太阳,人就是靠阳气,正如存得一分阳气就有一分生机。

中医的养生方法现在有几条,就是饮食适度、按时睡眠、不要与自然违反、心情要乐观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经常锻炼身体,要坚持,所以国家提倡全民运动来顺发阳气,使得人们的代谢提高而避免三高症等等。

那再看看,古代仲景提倡勿攻,即勿汗、吐、下等,避免损伤阳气、防止疾病变证,若一旦误入三阴就复杂了。

那么,后天阳气的损伤,从我们现今社会来说,我觉得有几点供我们参考。

第一,生活规律的失常;

这在我们在临床上出现很多,例如睡眠不好,如活跃在酒吧、歌厅、饭店等,其实不如多读点书、搞搞研究而把知识储备下来。

所以睡眠的失去是痛苦的,故世界上会有失眠浴,说明了睡眠的重要性。

第二,紧张压力导致的无序应激状态;大家知道应激状态是伤阳气的,大家知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兴奋是耗损阳气的。

为什么国际的比赛时大多是要验小便,这是要看有没有吃违禁药。这些会激发你的阳气,但阳气激发后易衰;德国有一个体操运动员、肌肉非常结实,但后面因为服用激素而突发死亡;这是我们健身、健美特别小心注意药物引起疾病的教训。

第三,“五谷为养”的扭曲观念;这要求要注意饮食,但目前很多不健康的饮食观念,像不吃肉的素食、米饭不吃多吃菜肴、甚至有的提出要吃生茄子。

举个例子,在我的小区里,早上有个很时髦的女士,高跟鞋、裙子、吊带服,手里拿着生茄子;茄子是寒性的,平时都配生姜、姜蒜,事物的寒热之分呢!

寒性败胃阳,食后故会腹泻,耗损阳气。

再举一个例子,在欧洲,有一个特殊的减肥例子,一位年轻的女士,热衷减肥,后面拍摄的相里的人就像是集中营里放出的人,最后遵循医生的养生调养,再拍摄的相片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士。

所以,我们的“五谷为养”的扭曲观念盛行,所以医生应该多宣传五谷不能多吃、要均衡地吃。

第四,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及人寿命的延长;我们的祖国在春秋时候,人的寿命是35、36岁,现在公园里面很多的80多岁的在锻炼,正所谓寿命越长、疾病的种类也更多。若在30多岁,还会出现粥样斑块及斑块的不稳性吗?没到年老的时候,这些情况不易出现。

人生命的延长导致疾病的变化,所以说急性传染病受到控制而慢性传染病、慢性病却逐渐增多。“阴气四十自衰”,故80多岁老年人的阳气亏虚尤甚。这就问什么把老年人比喻成下山的太阳、夕阳,而年轻人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所以以说人的寿命影响着自然规律,自然的规律、正常的生理的过程,而疾病是病理的,分为阴证、阳证、虚证、实证等。

第五,过度用药;随着国家卫生部在某些地区对滥用抗生素的设定很多的限制,我做了统计资料,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说了。由于药物的滥用,出现了很多的超级细菌、超级病毒等等。

举个例子,你们广东省中医院的健康调查的报导说,18到60岁这个阶段,阳气虚的体质占了40%;今年女性亚健康状态也是非常多的,体质多为阳虚及气虚;这是你们省中医的调查,是有见报导的。

那么王琦教授的九种体质要求,我记得王琦教授在第一次扶阳论坛里面提到他们的调查结果是阳虚体质的人群有40%—50%,我觉得有点不可能。

我认为从扶阳的观点说,这是正常的,从古就说十之八九阳虚,这就符合李老所说的没有见过阴虚的病人。

后来,王琦老师在调研的2198个样本中,和平质的人们只占32.4%,其他占2/3都是其他体质类型,如阳虚、阴虚、气虚、痰热、血淤、气郁、特禀质等,在这些体质里面比例排前三位的是阳虚、湿热、气虚分别占13.42%、9.08%、9.04%;又因为气虚甚则阳虚,那么合起来也只是22.46%,与平和质相差不多,看来他们还是没有偏见的;假如是我做调查,肯定会偏向阳虚,我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中提出很多观点,例如隐潜性阳虚,就有了为什么苔黄还用附子。

所以,由于后天的各种的损伤、生活习惯以及治疗的错误,导致了后天阳气的损伤,本来后天的阳气正处于消损期,再加上上面所述的不良行为,阳气虚损更重。

那么,少阴寒化证的为什么多见?因为少阴一经、水火并统,心主火、肾主水,水性本寒、水克火为正化,临证水胜火负为多见。

水胜火负则寒多热少,所以我们看少阴病,黄连阿胶汤、真武汤、四逆辈(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等,从太阳篇到厥阴篇都有

所以一旦疾病入三阴,教科书上都说里虚寒的证势,(相对表实热而言) 危及阴枢,少阴阳热生气损耗,从寒化乃必然。故曰少阴病死证、厥阴病死证,死在亡阳。所以重症为什么要用四逆汤、大回阳益饮、参附子等等。

但现在我们中医的临床医生,鉴于临床的实践知识和医疗的安全性,从而使用更多的西药作为临床用药。

那李可老师在他的家乡,病人也信任他,死马当活马医,为什么他会用大量的附子,他自己也说是歪打正着,就是有一个病人把原来的三剂药一次同煎而痊愈,使得他萌生了大剂量附子治疗重症危症的作用性,并逐渐对附子的用量给予了更多的研究。

少阴病那么厉害,少阴枢机那么重要,那么,少阴寒化证是否可以提前干预呢?“上工治其萌芽。”

不要等已经下肢厥逆、下利清谷了,你再用四逆汤,虽然病案讨论不会说你做错,但病人生命的就耽误了。

为什么不可以早点出手,像《水浒传》里的“该出手就出手”,并且做上工。所以这些附子先生能做到早出手,而不是等生命快结束时才用上。那么张仲景有没有这个意思呢,我想是有的。

再来复习一下伤寒条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条),这里的急,说明了该出手,而非主之;主之用于下逆清谷、四肢厥冷;而这里的宜就是说可以出手,不要犹豫了,否则出现疾病的证变就复杂了。

又如,清·叶桂《外感温热篇》:“先安未受邪之地。”

提出固守未受邪之地,正如《医学源流论》:“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

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所以用药如用兵。

已故的上海的张春华教授,他提出了温病的切断说,温病一般有着严格的卫气营血的治法,“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而他提出了“到卫可用气药、到气可用营药”这样的提前杜绝疾病的传播的方法,这有着动物实验的科学研究支持,使之得到承认。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这个少阴病很重要,同时少阳病也是很重要的,在《伤寒论》的第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就是说不用都具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等才用小柴胡汤。

这与少阴病之“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条)是提示早治疗的作用,是见微知著的。所以柴胡汤、四逆汤的应用很广。

又如吴佩衡《伤寒论新注》第36页里面所说:“四逆汤为少阴虚寒证之主要方剂,本方不仅能治太阳以及三阴寒化证,如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编者认为此方既能回阳救逆,化气生津,则凡男女老幼一切阳虚因寒湿而病者,皆可服用。何必一定要见阴盛阳衰已极,四肢厥逆真阳将脱之时,而始放胆用之,未免太不积极。

积极者,一见是阳虚内有寒湿之证,即以此方在份量轻重上斟酌予为防范施治,只要认证准确,万不至拖延成为一种慢性疾患,更不会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一旦酿成纯阴无阳之候,虽仲景立方之意甚善,然恐已危治难挽,追之不及,至此反被不识者指责医生之误用姜附,而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此是平素治险所得,特并及之。”

这说明了姜附子的来源,这是少阴病、是少阴病寒化证的本末。如果我们把今天讲课的内容联系起来想,第一是六经的气化学说,六经的开合枢是站在什么的点上来阐述的。

《伤寒论》自问世以来,就不单单是治疗外感病的;《伤寒论》是外寒、内伤共治的,而非《伤寒论》治外感、《金匮要略》治内伤。

所以学《伤寒论》的人不单纯治疗外感病,其实六经都有发热病,在临床上,很多西药不能降热的,如癌性发热等,我们结合伤寒六经辩证往往能取得良效。

所以理解这些,我们对扶阳的认识就容易了,没有了高不可攀的感觉。这些有根有据,从经典而来,用之临床,由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有医者用附子到200g,是不是火神派,这是对附子的掌握,至于火神不火神,是另外的事情。

第五,临证三阴寒化证之救治首重少阴;

少阴为三阴之枢,即阴枢,为阴阳进退生死之枢。

三阴不论寒热,都可以从少阴入手,但前提是三阴的寒化证,效果会非常明显。

伤寒六经表里,以“三阳为表(表热实)、三阴为里(里寒虚),这是病变的规律、是仲景的主体思想。

我们不说三阳证没有寒虚,那是变;三阴证有黄连阿胶证、三急下证,这是总体的趋向。

那么,少阴为三阴之枢,即阴枢,为阴阳进退生死之枢。

看图上,温馨的场面若里面的人物生病了,就会变成魔鬼,这是说明了少阴阴枢的重要性。到少阴,把握温阳助火、回阳救逆这个不能丢弃,是少阴的一个重要法宝。

那么从三阴病的表现,我祖父很推崇清代的一个学说,因为最后能归释于这几个字:水寒土湿木郁。三阴经的根就在于命门水寒、肾阳不足,同时与脾虚生湿、肝失疏泄而木郁相互影响。

肝是将军,肝属木,木属春,寒冬过去,春天的来临带来万物的蓬勃生长,靠的是太阳的照射,故肝、木的内环境是以温为主,靠肝的相火即雷火,又来源于命门的相火。

结合上面少阴以热气为主,故水寒要补火,用附子补益相火。肾水乃癸水、膀胱水为壬水,有曰:癸水宜温、壬水宜凉,而肾水应温,温化后水能升、降而成升降之说、圆运动的过程。所以李老认为,圆运动是我们中医光辉的理论,大家可以读读,圆运动是春夏秋冬的变更、是升发收藏,人亦如此,中医就是把这个变化作为矢志不渝的真理来推动,那么,就要温水燥土达木。

再说脾土,脾土喜燥恶湿,靠的是脾阳,而脾阳又来源于肾阳,所以说脾肾共治疗效果好。

我的经验方如下:三阴寒化证型——水寒土湿木郁、治疗大法——温水燥土达木、代表方剂——四逆汤,吴萸四逆汤,其中附子用量30-100g,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慢慢的摸索。

下面是病案举隅,由于时间关系,我就只讲其中的一些。

对于顽固性感染,治以温扶少阴,扶正祛邪法,如带状泡疹;带状疱疹是肝经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

有一40多岁男性,和尚,他来找我的时候已经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且有红晕,已经1年余,疼痛甚、有发热恶寒,病人很痛苦,说着泪流:疼痛时法事不能做,且近来精神很疲倦;

我看他怕冷甚、但欲寐,伴有全身疼痛,脉沉弦而有力,考虑邪气内存,给予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入吴萸、炒花椒、川芎等,一周后红晕减少,(疹需要透发),半月后,水泡出、病人好转;接着附子100g,疹透发后,最后治疗以吴萸四逆汤,病人舌苔由厚黄腻、湿,转为薄白;病人痊愈。这给大家思考与借鉴。

再讲讲一个淋巴结核治案;

这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他的淋巴结肿大严重、多处淋巴结切除术后伤口红热、留有分泌物,最后我们的治疗以温土燥湿,结合伤寒的薏苡附子汤,后来,病人分泌物逐渐减少、身体也胖实了;

最后淋巴结都完全消失了,健康恢复了,精气神也恢复了。

再有一个病例心肌病治案;这是昆明市市委的亲属,他充血性心力衰竭、全心扩大,长期西药治疗,当地医院告知只有半年的生存期;

他来找我的时候,上四楼的高度也休息2次,我就抓住两个特点:冷、没精神,肿、舌胖大苔润,我从少阴病的苓桂术甘汤、四逆汤为主;治疗两年后,上四楼正常,亦能正常工作,后来心脏检查发现情况大大好转,四年后,此患者去世,但他的生存期延长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其余病例也就不说了。

所以书,我们把“扶阳派”的脉路、理论搞清楚明白,继而能把握附子的剂量,我们中医很讲究求知,这是很好的。

以前我在法国讲课的时候,讲到:要想作洋附子,要搞清楚病机,否则不能爬上金字塔的高尖,而只是在底层。所以学中医《内经》、《伤寒论》都有学好;读经典、做临床第一人,要学习东汉·张仲景:“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錄,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仲景先生上午看书、下午看病,所以有坐堂看病的说法,就从仲景开始。

虽然今天我没有讲到附子的用量多少,那是因为其实在扶阳论坛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里面都有详细解说了,希望大家研读。

今天主要是抛砖引玉,抛的是“理”的方,以伤寒六经主气、气化学说、标本从化说等为主线,我希望大家学习经方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在法国,他们的中医学院取名“杵针医学”,这是一种毅力的体现。希望抛了砖,能引出玉,希望在座会出现更多的张附子、李附子,为我们的中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标签:学习体会,少阴,伤寒论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nswer/17097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