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问答>活字印刷术有什么优点,起了什么作用?

活字印刷术有什么优点,起了什么作用?

2023-07-17 18:29:02 编辑:join 浏览量:545

活字印刷术有什么优点,起了什么作用?

你好:

古代印刷术只有两种,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作为四大发明的印刷术,世界上早已公认: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

而这里的印刷术实际上指的的雕版印刷,将图画或者文字反刻在一块平整的木头上,然后刷墨印刷。

▲《金刚经》残卷,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咸通九年(868年),卷首有图,刻印精美,现存伦敦博物馆。

雕版印刷术的缺点。

在现在看来,雕版印刷术有很多缺点,刻板废料、保管存放不便、错误难以修改,一板即一页,例如《大藏经》共有1046部,5048卷,历时12年之,共雕版了12万多块。而这,仅仅是九牛一毛。

虽然雕版印刷日趋完善,但缺点的确很凸显。为了克服雕版印刷的弊端,宋人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里记载了毕升的这项发明。

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活字印刷相对于雕版印刷来说,可提高印书效率,又减轻保管负担,且错误易修正。而这些优点是雕版印刷所无法比拟的。

很奇怪,即便拥有这么多的优点。

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这种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

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共著录历代书籍七千七百四十八种,约计不同版本两万部,其中活字印刷只有二百二十部,仅仅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一。

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改进雕版印刷术的技术,为什么没有被广泛应用?

很有意思的一个结论,出生在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却“水土不服”!

从活字的制造上来说,活字的制作通常分为手工雕刻和以字模铸字两种。而根据《梦溪笔谈》、《造活字印书法》等相关资料记载。中国古代的泥活字和木活字、铜活字等都为手工雕刻,既费人力又费时间。

古代活字印刷工序繁琐极易出错,造字多为手工雕刻,效率低下,且“第字体不工且多讹谬”,活字印刷技术的欠缺使其难以取代雕版印刷。

按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记载,活字印刷术的工序计有:摆书、垫版、校对、印刷、归类、逐日轮转。工序繁琐,且极容易出错。手工雕刻除了效率低,且易造成各字大小不均笔画粗细不以、排字行距歪斜不整齐,甚至出现单字横置、倒置的情况,即“第字体不工且多讹谬”。

从汉字本身的形态来说,汉字体系庞大,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需要制作量数以十万记,且汉字属象形文字,制作工程相当繁复。

汉代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连重复的文字在内,总共10516个,而当代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等共约55000余条。并且,汉字是象形文字,无法像拉丁文字母那样进行自由拼写与组合。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需要制作量数以十万记这样大的数量,制作工程是相当繁复的。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体系来说,仅需要制作数十种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

这种差距使得以汉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要比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低出许多,客观上延缓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

活字印刷遭到了来自印刷主体——书坊经营者的阻碍,因为它不赚钱。

活字印刷费财费力,福建林春棋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耗去白银二十多万两,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四十多万个。其间人力物力的投入无法考量,但肯定是无法想象的巨大。这就好比制作的打模板费用,而这个模板库太过巨大,“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成本才会降低。而中国古代大多数书印刷的数量不多。需求量大的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千年不变,使用雕版印刷相对方便、快捷,并且一次刻成,保留整版,便可以反复印刷。书坊为了追得利润,力求降低成本,就不愿意丢掉原有的传统雕版工艺,而去采用活字印刷这种新技术。

朝廷并不关心活字版的使用,大概在宫里有如此多的文人在手抄。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摆书图

朝廷的推广是一项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官刻首次正式采用活字印刷术,是在清雍正四年印成铜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并颁行《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是政府在活字印刷技术总结方面的首次贡献。但政府在活字版的使用上并不是很热心,清初宫廷刻的25万枚铜活字,在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又因政府财政困难,被炼铸为铜钱了。《清高宗召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曰:"毁铜昔悔彼,刊木此惭予。"

标签:活字印刷术,优点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nswer/16413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