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球最大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IMS今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字,在中国市场,所有跨国制药企业中,拜耳医药的处方药销售额位列第一。
这一成绩让拜耳医药中国区总裁康德颇有些得意。
“这对我们公司来说是比较有意思的,如果看我们公司全球的情况,这是我们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达到市场排名第一。在全球,我们没有一个国家能达到市场第一,只有在中国。”康德耸了下肩。
在中国市场,拜耳医药不仅保持了其在处方药业务上的传统优势,亦试图在非处方药业务上寻求新的突破。而其突击方式,则是并购。
并购而来的OTC蓝图
近年来,拜耳医药在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迅速进入第一军团。但其在国内名声大噪之举,还是并购东盛盖天力的大手笔。
2006年10月,拜耳宣布,斥资近12亿元收购民族品牌东盛盖天力旗下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浆、“信力”止咳糖浆等抗感冒、止咳类西药OTC业务及相关资产,这笔交易也创下了外资医药品牌在国内市场并购的最大金额。
如此大的一笔投资,是否能够值回票价,时至今日,业界仍存在争议。
记者了解到,交易的决定和接洽都是由拜耳德国总部决定。甚至,签署协议之前,中国区高级管理人员也对交易不甚明了。
而德国总部看中的,是盖天力在中国的营销队伍和销售终端的布局。
对于一直专注于处方药领域,擅长和医院渠道打交道的拜耳医药,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此后,这笔交易由于审批一拖再拖,美元汇率发生较大变化等各种因素,一度濒临流产。拜耳公司一度也准备放弃这笔交易。
但最终,通过“借力”在中国市场做大做强OTC(非处方药)业务的战略,压倒了不同意见方,资产交割最终在2008年7月底完成。
记者了解到,盖天力旗下三大产品2007年销售超3亿,而拜耳医药原先的OTC产品总体销售额也仅约为3个亿。
这笔交易直接将拜耳医药在中国的OTC业务翻番。
“品种和销售额不是关键,关键是渠道。
对我们来说,药店渠道是个新领域。”
康德对记者表示,从做医院销售起家的拜耳医药,希望通过对盖天力的并购,进行零售渠道的开拓。
目前,中国80%的药品通过医院销售,各跨国药企均将在华业务重点放在处方药上。但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以药店零售为主的OTC市场潜力逐渐显现。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OTC市场,到2020年,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OTC销售市场。
正因为此,一向以创新药为基础的拜耳医药对OTC兴趣勃发。
目前,东盛盖天力是拜耳医药的启东分公司。
并购盖天力之前,拜耳医药在中国有3家工厂,分别位于北京、广州和成都,启东盖天力成为拜耳医药在华的第四家工厂。
康德称,公司将对其加大投入,包括改造工厂设备,将其升级为符合国际GMP标准的企业,同时整合两家公司的销售队伍,并尝试将白加黑等药品带入拜耳医药的全球销售网络。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拜耳医药在OTC领域的第一次大跃进了。
2005年,拜耳收购罗氏非处方药部门,从一个OTC产品线并不丰富的企业,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OTC生产商。
但在中国,拜耳医药保健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规模,只在中国OTC市场上排名25位左右。
但完成对东盛盖天力的收购后,拜耳医药的OTC板块也将杀入十强。
“和OTC业务在拜耳医药全球市场的比例相比,目前,中国市场的OTC业务还不够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并购东盛盖天力的重要原因。”
康德接受采访时坦言,OTC业务是拜耳医药希望做强做大的一个部门,但目前的业务还达不到公司的期望。
未来,其希望可以进入中国OTC市场三甲。这一过程中,拜耳不排除有继续的外部并购。
创新药仍是根基
2007年,拜耳医药在中国的销售额超过30亿,增长率高达43%,几乎成为拜耳全球增长最快的一个地区,仅次于阿富汗,但后者的销售总额非常低。
康德透露,2008年,拜耳医药在中国的销售有望超过45亿,同时能继续保持40%以上的高增长。
连续4年超过35%的增长率,迅速将拜耳医药在中国带入跨国药企的第一军团。
其处方药板块甚至直接问鼎第一。
根据IMS第一季度统计数字,拜耳医药的处方药销售在中国排名第一。
RDPAC(研制开发制药企业协会)同期的统计也显示,拜耳先灵医药达到了中国市场第一。
对于拜耳医药在中国取得的历史最佳成绩,康德说,这是因为公司有具竞争力的产品,同时配合正确的战略,拿下这个成绩也是在意料之中。
OTC业务自然功不可没,但作为一个以创新药为基础的企业,拜耳医药的处方药销售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仍是其核心命脉。
康德对记者表示,5年内公司希望能够开发和上市超过20个创新的产品,而2002年到2007年,拜耳医药一共在中国只上市了5个新产品。
“这是公司战略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把全球最好的产品都引入中国市场。”
康德说,拜耳医药在诸多市场具备优势,比如口服降糖药排名第一,女性健康产品排名第一,激素代替治疗领域排名第一,影像诊断领域排名第一。
而眼下,拜耳医药全球销售最大的三个产品尚未登陆中国市场: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倍泰龙全球销售近10亿欧元,口服避孕药优思明是8亿欧元,血友病药物Kogenate也约8亿欧元。
据康德透露,这些拳头药品都将在两年内登陆中国市场。
而且,此前从未进入肿瘤药物领域的拜耳,也盯上了这个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
2005年12月,拜耳肿瘤药物事业部第一个重量级产品,多吉美首度在美国上市,并在去年以肾癌适应症药物登陆中国市场。如今,其在华的销售已经过亿。
但在康德的审视下,拜耳医药在中国的发展同样存在软肋。
他坦言,对于部分业务部门目前的发展,公司并不满意。
比如,妇科的业务部门在全球是比较重要的,甚至具备相当的优势,但其在中国该领域的销售额还“非常非常小”。
同时,在新医改对社区卫生投入加大的背景下,拜耳医药也对中国的社区卫生加大投入。
但目前看来,这些投入的收益还并不明显,还需要长期的投入。
“如果我们作为一家比较小的公司,我们肯定不会投资那么多,因为我们不能长期等待,但我们现在做的市场是比较强的,我们可以用比较长期的策略。”
康德说,这些投资都表明,拜耳在中国的发展是强势而长期的。
并购式增长
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拜耳的核心竞争领域包括医药保健、营养和高科技材料。
而据7月30日最新公布的拜耳2008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拜耳医药保健的销售额达到37.34亿欧元,材料科技为26.22亿欧元,作物科学为18.04亿欧元。
目前,拜耳大中华区(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已拥有覆盖医药保健、作物科学、材料科技以及技术服务等业务的23家企业。
2007财年,拜耳大中华区销售额为18亿欧元,但材料科技仍是三大板块中最大的产业,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为72%,医药保健和作物科学各占22%和6%。
全球经济发展局势,已促使拜耳将重心转向制药业务。
近几年,由于传统化工业务日渐式微,拜耳集团的传统优势业务遭遇瓶颈。
在新领导层的带领下,拜耳开始逐步剥离化工业务,从传统的化学公司向制药企业转型,以集中公司资源,发展这一有增长潜力或竞争优势的业务。
“这几年,三大板块的比例正在逐步调整。医药保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拜耳医药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上世纪80年代初,拜耳最初进入中国之际,市场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材料科技板块的发展速度要先于医药保健和作物科技。而未来,拜耳集团有可能调整策略,放缓材料科技业务,加大医药保健板块在中国的发展。
并购,是拜耳选择的战略调整路径。
2006年,拜耳收购先灵制药,开始了向全球型制药公司转型。
2006年3月,拜耳以170亿欧元收购同为德国制药公司先灵88%的股份,并在5月份启动全球整合。这是拜耳集团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交易。
当时在制药领域排名第15的拜耳,在收购排名第20的先灵之后,不仅成为德国最大制药企业,也成为全球前十大制药企业。这一收购,也使得制药业务在拜耳集团中的比重翻倍,成为集团销售最高的子公司。
从2005-2007年,拜耳医药全球销售增长迅速,自2005年的约8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如今的1500亿。
2007年,拜耳医药的利润约为250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长了近250%,成为集团最大的利润来源。
这桩收购在中国市场同样也掀起波澜。
合并完成后,拜耳先灵医药跻身于中国五大跨国制药公司之列。并购当年,先灵和拜耳医药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最快,分别为第一和第二。
(实习编辑:肖晓堃)
标签:拜耳,非处方药,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