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之问问>百科问答>胃下垂的症状

胃下垂的症状

2023-06-16 12:49:38 编辑:join 浏览量:622

胃下垂的症状

发病原因 正常腹腔内脏位置的固定主要靠3个因素:

1、横膈的位置和膈肌的活动力.

2、腹肌力量、腹壁脂肪层厚度的作用.

3、邻近脏器或某些相关韧带的固定作用. 凡能影响造成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力降低、腹腔压力降低、腹肌收缩力减弱、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等、均可导致下垂。轻度下垂者一般无症状、下垂明显者可以出现如下症状:

1、腹胀及上腹不适: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2、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3、恶心、呕吐: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1次进入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4、便秘: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5、神经精神症状: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

6、体检: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生活护理:西医治疗 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 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复安5-10mg、每天3次.合并便秘者首选莫沙必利片、每次1片、每天3次. 试用ATP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为1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必要时放置胃托. 中医治疗 耳针:选用毫针柄、在耳壳胃肠区按压、寻找敏感点、在此点上加压2-3分钟、每日1次. 艾灸:取气孩关元、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 气功:卧位呼吸法:患者取仰卧位、臀部适当垫高或将床脚垫高5厘米、先吸再呼、停闭、重复进行;吸气时行舐上腭、默念字句的第1个字、呼气时落舌、默念第2个字、停闭时舌不动、默念其余的字、默念字句可为胃上升、胃体上升等. 中医辩证特色疗法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切角迹低于髂嵴连线.主症为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伴恶心、纳差、上腹痛、便秘或腹泻等.临床上有很多医生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法、常有滞脾壅胃之弊.笔者从肝论治、多获佳效、归为五法、简述如下. 疏肝和胃:该法多用于木郁土壅、纳腐不力、胃下垂伴食后为甚、胃脘胀满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不畅、诸症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治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川楝子、郁金、木香、砂仁、枳壳、党参、茯苓、白术、川芎、香附. 化痰解郁:该法多用于脾胃气虚、水湿不运、聚而为痰;或湿邪久羁、更伤脾胃.症见胃下垂、伴脘闷胁胀、肢体倦怠、不思饮食、呕恶嗳气、或喉中有物梗塞、大便稀溏或不爽、舌苔白腻、脉弦滑.治用半夏厚朴汤、温胆汤加减:半夏、厚朴、枳实、茯苓、苏叶、陈皮、竹茹、白术、白芥子、香附、党参、苡仁、郁金、泽兰. 清肝解郁:该法多用于气郁化火、热结胃腑、或久病耗阴、或过用辛燥、胃失润降.症见胃下垂、伴脘胀胁痛、胃脘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日时、嗳苦泛酸、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少津、脉弦细或细数.治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薄荷、香附、黄连、郁金、黄芩、茯苓、沙参、石斛. 利胆消食:该法多用于因饮食不节或失宜、多纳腐熟之功失常者.胆木赖胃土之降、胃失和降则胆失疏泄、气机斡旋受阻、不能升清降浊、清浊相干.症见胃下垂伴脘闷胀痛、不思饮食、稍进食则饱胀不适、嗳气频作、或嗳腐吐酸、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细.治用保和丸、半夏泻心汤加减:神曲、麦芽、茯苓、半夏、莱菔子、木香、香附、郁金、黄连、枳实、山楂、大黄. 调肝化瘀:该法多用于慢性病伴胃下垂、或胃下垂病程长者.此时胃络失养、气血运行不畅、郁而产生气滞、久病入血而为血瘀、致清浊相干、通降失和、清阳下陷、升举无能、常伴见脘胀连胁、上腹痛有定处、拒按欲呕、面色苍黄、身体消瘦、体倦乏力、头晕心悸、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涩.治用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柴胡、白芍、枳实、桃仁、红花、泽兰、丹参、香附、郁金、川楝子、生地、云苓、甘草. 针灸理疗 1、芒针

(1)取穴 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 配穴:承满(右)、鸠尾.

(2)治法 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无效、则改用配穴.每次仅取一穴.选28~32号7~8寸长之芒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剌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到针尖沉重、患者感到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如无此针感、宜出针重新进针、或在剑突下1寸处进针.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为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以28号8寸毫针、迅速入皮、与皮肤30°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慢提针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针后均平卧2小时. 右承满穴刺法:28号7寸芒针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针至左侧天枢穴.待有沉胀感、先大幅度捻转7~8次、然后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桩边退针、边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虚、胃向上蠕动感.此时医者可用手压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极.退针时宜慢、每隔5分钟将滞针松开、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桩如此、共分3次、将针退出、共提退15分钟.最后、将针柄提起成90度角、抖针7~8次后、出针.用胶布在髂脊连线前后固定.嘱病人仰卧30分钟、再向右侧卧20分钟、最后复原位躺2~3小时.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过10次.鸠尾穴刺法:先令患者卧于硬板床上、在脐左下方相当于胃下弯部位找到压痛明显处、作为止针点.以32号8寸芒针、从鸠尾穴速刺进针、沿皮下边捻针、边进针、直达止针点.之后、右手持针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当针柄沉涩感时、将针缓缓退出、须使针下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同时、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极、用力缓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当提至离皮下约2毫米时、将针再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左手拇指按压住针尖、右手将针垂直抖提3~5次出针、针刺提退过程约10~15分钟.针后平卧3小时.20天左右治1次、3次为一疗程.

(3)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回到正常部位;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较原上提3毫米以上;有效:主症好转、胃下极较原来有所上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标签:胃下垂,症状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之问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zhwenwen.com/answer/119677.html
热门文章